整理者按:在国科大建校40周年之际,八七级“硕士在职研究生班”校友范晓峰撰写此文,以祝愿母校努力办成世界一流的大学,取得更辉煌的成就,为培养国家高级人才、为实现中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档案馆/校史馆
1978年3月,在全国科学大会召开之际;由中国科学院创办的我国第一所研究生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前身)应运而生了。它的诞生使其成为了中国科学院(以下简称中科院)培养高级科技人才的重要基地。
当年,我在中科院团委担任领导工作。为了贯彻全国科学大会的精神,我们组织全院开展了“学知识、学科学、敬业爱岗竞赛活动”;并在研究所内倡导成立了“青年学术指导小组”,开展了“青年学术竞赛活动”,掀起了青年科技人员争做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的排头兵的热潮。
为了适应科技青年这一主要工作对象的需求,1981年2月,院党组、院领导批准院团委创办了中科院职工科技大学所属的专职团干部“科技管理基础大专班”。为此,我们专门赴研究生院聘请了老师,为“大专班”教授了自然科学概论、自然科学史、科研管理概论等科技管理基础的课程。
1981年底,为落实全院青年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精神;院团委成立了“院青年理论研究小组”;并在全院开展了青年状况调查工作。我作为院团委书记,亲自带队到研究生院,在学校团委郑向时书记陪同下;对研究生们的思想、学习、生活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我们先后召开了三个座谈会;并找了几十位同学和他们共同讨论了大家关心的一切话题。调查中,研究生们从内心发出的热爱中国共产党、拥护改革开放的心声和渴望成材,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贡献青春的强烈愿望;深深打动了我们。1983年7月经院党组批准,我们向团中央、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推荐了研究生院培养的新中国首批18位博士之一的徐文耀博士(曾任北京地球物理所所长)担任了全国青联第六届特邀委员。
1985年初,院党组决定让我到院工会工作。不久,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中科院确定了“把主要精力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并保持精干力量从事基础研究和高技术跟踪的办院方针”并“实行一院两种运行机制的新的发展模式”;这使科研工作发生了深刻地变化。在这种形势下,院工会工作也面临着改革的重任。为此,院工会提出了在“转轨、出力、搞活上下工夫,努力开创科技工会新局面”的工作目标。我们在工会自身改革的基础上,大力在科研单位推行了职代会(教代会)制度。研究生院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并支持了学校工会组织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工作。我应邀出席了学校“首届教代会成立大会”,并曾多次到学校去了解实行民主管理的情况。
中科院颁布了三个管理试行条例(党委工作、所长负责制、职工代表大会)后,为进一步推动民主管理工作,得到党政领导的支持;院工会和京区党委共同召开了北京地区“党、政、工联席会议”。在会议上,力学所、半导体所和研究生院党政领导现身说法;介绍了推行职代会(教代会)制度的体会和经验,有力促进了科研单位民主化建设的进程。为此,研究生院党委书记、王玉民副院长,被北京市教育工会授予“职工之友”荣誉称号;学校工会周春荣主席,则被北京市教育工会评为“工会优秀干部”。
1986年,为培养管理科学专业人才的需要,研究生院组建了管理科学教学部。1987年下半年,管理科学部开办了首届“硕士在职研究生班”。当时中科院领导,建议我去院管某公司工作。为了适应高技术企业工作,在院教育局机关处杨处长的积极支持下,我考取了学校管理科学部的八七级“硕士在职研究生班”。
当时,学校开办管理科学专业的“硕士在职研究生班”是一个很有远见卓识的举措。可以说,我们这个班是国内最早开办的工商管理硕士(MBA)班之一。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师资配备上和教学方式上有不少的创新之处。首先,在课程内容上加强了学科前瞻性、先进性和交叉性。最主要是增加了管理科学基础课程,如:决策学、信息论、心理学和伦理学、组织行为学以及科学社会学、科学经济学等基础课程。其次,由于管理科学的特殊性,学校在师资力量上,配备了本校最优秀教师,其中有颜基义、王玉民、张顺江、李伯聪、周寄中、陈忠琏、王国政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科学系候定丕、屠仁寿、姜丹教授;此外还聘请了多位国内管理科学界的顶尖教师,如:武汉工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尹毅夫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黄孟藩、曹俊喜、纪宝成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余永定、国防科工委柴本良、北京市科学学研究中心郑慕琦等教授来校授课。此外,在教学方式上,除采用案例法外,还注重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活动。学校邀请了国防科工委、国家科委、中央党校、中国科协的有关领导和专家来校,专门介绍了国家科技、经济等方面的重大方针政策;大大增强了同学们学好管理科学知识的信心。
在研究生班中,我是年龄最大、学识较低的学生;因而,整个学习的过程是十分艰辛的。由于外语基础差,英语听力课开始几乎听不懂;学习起来很吃力。我就录下来课文,利用每天上下班乘班车的一个多小时时间,反复练习听力。经过一年的努力,我才基本适应了听力课。1989年底,我通过了北京市研究生英语统一考试。其次,学位课“经济管理与计算机”成了我学习中的一个难点。为了学好计算机应用软件编程等方面的内容,我主动选修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课程;不仅虚心向同学们学习,我还专门到学校老师家中请教;最终这门学位课,以84分的成绩通过了。经过两年,我学完了公共必修课、学位课、选修课共十三门课程。“自然辩证法” 课程的开卷考试中, 我写的《科学哲学的指导作用与科技体制改革》的论文,以“优秀”的成绩获得好评。1990年7月,我们全班40多名同学毕业了。
研究生班的同学们来自中科院、国家机关部委、国防科工委、中国科协、解放军兵种研究所和军队院校以及北京市和直属大型企业 40多个基层单位。毕业后,同学们和母校的老师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从1991年春节起,研究生班魏楚千班长和一些同学自发建立了“师生聚会日”。这一活动一直坚持到今天;尹毅夫教授和学校的颜基义、陈忠琏、王国政、高明教授和班主任胡冶老师多次参加了聚会活动。
毕业近30年来,一些同学在工作上做出了较突出的成绩,成为了管理科学研究领域和科研管理和经济管理岗位上的佼佼者;如: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齐让同学,曾任中国科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的职务。军队兵种研究所所长孙宏才同学,被授予技术少将军衔和总参谋部优秀中青年专家称号。解放军国防大学教授于洪敏同学,担任了博士生导师;因在教学工作上的突出成绩,被授予“全军优秀教师”荣誉称号。还有一些同学在企业领导集团中成为了领军人物,至今仍有一些同学留在了美国、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创业。
毕业后,我没能到院管公司工作;但学习积累的知识,为我在科研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92年初,我到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担任了领导工作。在研究所,我参加了多项软科学课题的研究工作,其中有两项课题获得了国家科技成果证书;还担任了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的职务。1994年,我所又与学校管理科学部联合建立了“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共同承担起了培养高级科技人才的重任。
1996年下半年,我离开了中科院调到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科技室工作;承担起了国家科技立法的有关工作。学校的王国政老师,曾在委员会机关工作过,我主动与他建立了联系。1997年2月,我了解到“国家科技投入法”法律议案,已由国家科技部门立项为研究课题;课题负责人正是学校管理科学部的周寄中教授。周寄中教授把课题组完成的《关于R&D投入及其使用效率和财务管理的研究》的总报告和24个子课题报告提交给了科技室。这些研究成果,在我们对法律草案的前期调研工作中得到了应用。
1998年1月,学校的夏立容教授向科技室提交了《基础科学前沿发展预测方法研究》的课题报告。研究报告中,有关“基础科学的基本特点、发展的相关因素及动力机制”等理论论述;在我们对基础学科调查研究工作中被加已应用,起到了一定的咨询作用。当年的9月,我和研究生班的孙宏才、赵世荣、刘祖荫等同学回到了学校;参加了学校成立二十周年的纪念活动。我们在新揭幕的郭沫若老院长雕像前合影留念;以表达对郭老的敬重之意。
1998年9月,作者与赵世荣(左一)、孙宏才(右一)在中科院研究生院
2002年底,国家科技部门聘请我担任了“国家软科学计划项目”评审专家。随后几年,我承担了国家软课题项目的部分申报课题的评审工作。在评审工作中,我曾参与了对学校管理学院申报的研究项目的评审工作。之后,我专门向学校的业务部门了解了管理科学领域上承担课题的详细情况;对学校在管理科学研究工作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巨大成绩,由衷地高兴。2006年后,我又与学校原领导王玉民教授、管理学院柳卸林教授、人文学院胡志强教授,一起担任了中国科协“软科学应用研究项目”课题的评审专家的工作。
我在国家科技领域里工作、学习和生活的40多年里,在老一辈革命家、科学家的醇醇教导和培养下,成长为一名科技管理工作者。几十年来,我能在政策科学、管理科学和科技法学的理论研究上有了一定造诣,取得了一点成绩;这是与培育我的母校息息相关的,母校已经成为了我的精神上一片土壤。在母校学习生活的那些日子里,老师们不仅传授给我许多现代科学知识,更给予了我宝贵的精神食粮;崇尚知识、崇尚科学成为了我的人生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我毕业后,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我深深地体会到:每读一本好的书籍,就是向未来世界探索了一步,这不仅是精神享受,更是生活中的最大乐趣呀!
2017年9月23日,在校友会的支持下,在玉泉路校区举办了学校原管理科学部八七级在职研究生班入学30周年庆典活动(见照片3)。我们近30位同学与校友会和经济与管理学院领导及学校老领导、老教师们欢聚一堂,师生们共叙了友情。10月14-15日,在胡冶老师的提议下;校友会又组织了部分同学参观了雁栖湖校区。当我看到新校区花园式的环境与国外顶尖大学毫不逊色时,感到十分振奋。国科大是祖国的骄傲,作为母校的学子,我们也非常自豪!
今天,在国科大即将迎来40岁生日之际,我们要永远不忘初心,将国科大“博学笃志、格物明德”的精神发扬光大下去;并祝愿母校努力办成世界一流的大学,取得更辉煌的成就,为培养国家高级人才、为实现中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原管理科学部八七级硕士研究生班
范晓峰
2018年2月
(特别致谢:校友会提供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