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回眸

余翔林、吕晓澎访谈实录

日期:2018-05-29 档案馆/校史馆 3775

    整理者按:余翔林历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书记和中国科学院人事教育局局长,吕晓澎历任中国科学院人事教育局研究生处处长,副局级巡视员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二位领导投身中国科教事业数十载,长期在中国科学院从事教育管理工作,在2000年分别担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筹建工作小组”组长和主要成员,执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筹建工作,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喜迎40周年校庆之际,国科大于2018年5月15日在三里河就2000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名组建采访了二位领导。两位领导的讲话,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现将采访稿件刊出,与广大师生校友分享。

    访谈稿经李岳坦、杨珺淇整理,由王秀全、李莉统稿,最后由高随祥总审稿。另外,感谢离退休管理办公室、校友会对采访和校史征稿工作的大力支持!

                                                                                                                                                                                                        ——档案馆/校史馆

 

余翔林、吕晓澎访谈实录

    采访者:2002年的时候,二位领导曾在中国科学院《科学新闻》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题名为《中科院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思考》,对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生教育做了详细的阐述。二位领导今天可否以这篇文章为基础,谈一下2000年研究生院更名组建的前因后果?

    余翔林:实际上在新的中科院研究生院更名组建十三周年时,也就是国科大成立前夕,我还写过一篇文章,题名是《中科院研究生教育六十多年来,在探索、改革中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成为我们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产生世界性的影响》,这篇文章主要是对这段时间的研究生教育做一个小结,从三个部分对整个历史进行的回顾,并没有发表。

    第一部分是对中科院研究生教育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基本概括。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学院是新中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探索者和改革先行者,为国家培养和造就了大批优秀的高层次人才,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第二部分是对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中后期的基本概括。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也就是改革开放开始时,到九十年代中后期基本到世纪之交的时候。中科院在全国率先恢复招收研究生的制度,并于1978年3月经过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成立了我国第一个研究生院,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

    吕晓澎:为便于国际交流,对外也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余翔林:与此同时,招收了文革以后的第一批研究生,有1400人,占全国总数的13.8%,全国是10708人。1982年建立研究生学位制度以后,国家首次授予了18位博士,我们科学院的首批博士就有12位,约占66.7%,由此可见中国科学院在全国研究生培养的地位。在这以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迅速恢复和发展,并且在原有培养方式的基础上,形成了我们国家独具特色的“两段式”培养模式。“两段式”培养模式不同于高校的培养模式,高校都是连在一块,研究生的基础课也是在大学上,然后做研究工作,做论文。但唯有我们中科院是先在研究生院上学位课,然后回到各个研究所做学位论文。所以 “两段式”研究生培养模式也只有中科院可以实施。到2000年的时候,我们科学院在读研究生的总数已经达到了14000人,其中硕士研究生7500人,博士研究生6500人,年度招生人数大概是5000人左右。从七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末的这二十年间,中国科学院为我们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研究生初步成为支撑我院科研事业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

    第三部分是研究生院组建的过程。1998年底,就是“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开始以来,我们科学院的研究生教育进入了一个重大体制改革的新阶段,并且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在综合全院教育资源的基础之上,通过体制改革,组建了具有统一学位授予权的中科院研究生院。具有统一的学位授予权对中科院研究生院是很重要的,因为原来研究生院都是各所独立招生的,只是招生指标要通过科学院,由研究生处统一汇总提交教育部,但指标都是各所提出来的。教育部下达的指标也是各所招生名额多少,而且各个研究所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独立授予学位,科学院并没有为他们授学位,处于一个分散的组织状态,这种状态就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弱势。

    吕晓澎:而那时候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有关学位授权审核工作拟提出,科研单位不能再作为独立学位授予单位,这一改革措施在国务院学位办后来出台的政策中得以证实。科学院的学位授予经过由学部授予到部分研究所自行授予,最终由更名成立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采取“统一授予,两级管理”的过程。事实证明,如果学位授权不是由研究生院统一授予的话,一些因为建立博士点要求的高研人数未达标(例如新疆天文台,广州能源所)等研究所,以及后来创新工程和地方联建的研究所,就不可能获得硕士和博士点。因此,我们认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重新组建后,学位统一授予学位,既保证了中科院的学位授予与研究生教育适应国家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也为中科院进入创新基地的研究所的学科发展和研究生培养提供重要保证。

    采访者:当时为什么要成立中科院研究生院呢?

    余翔林:这个需要从当时的背景说起。

    第一,大的背景是在国际上知识经济已经出现端倪以及国内的知识创新。同时,我们科学院已经开始实施“知识创新”的试点工程,需要在人才培养和人才队伍的结构和机制上进行重要的改革,这非常重要,是一个很大的转变。

    第二,国内的高等教育机构经过改革开放近二十年的发展,已经开始进入加速扩展、扩招的历史关头,为我们科学院研究生教育的新发展带来历史性的机遇。高校扩招的研究生的规模不断地扩大,上升的数量成倍的往上翻。路甬祥院长看得非常准,如果错过这个机遇,我们不可能取得这么大的规模。而且我们的知识创新工程和科学院的研究工作需要这样一大批的生力军来补充这个队伍,所以必须要成立我们自己的研究生院,才能保证我们研究生的规模不断地扩展。

    第三,科学院原有体制下的研究生教育在取得重要成就的同时,也逐步暴露出了制度上的缺陷。一个是以研究所为基本单位的研究生培养,体量比较小,教育的资源相对比较分散,生源比较难以保证。因为有些大学像北大清华,他们的研究生都自己先留校了,所以我们很难招到好的学生。同时,课程质量也参差不齐,因为很多都是研究所组织上课,还有的是分院组织上课,我们虽然集中了全院的力量在研究生院组织基础的学位课教学,但是毕竟还是数量有限,每年参加集中教学的硕士生数量大概不超过一半,所以课程质量也是参差不齐。学科和学位点的建设比较迟缓,因为它是按研究所去申报的,不是科学院申报的,所以要扩展自己的学位点比较难。而且学科的力量比较难于凝聚,缺少新兴交叉学科发展的平台。特别是要想设置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在一个学科比较单一的研究所,是比较困难,更难形成一个全新的学科培养方向,这都是固有缺点。另外,原有的培养体制也难以形成整体的校园文化,因为一个研究所体量太小,缺乏人文培养大环境,制约了新世纪全面素质人才的培养。研究生院重新组建后,教育资源也大大扩大。2000年研究生院成立的那一年,就增加了七千万的教育经费,也就是硕士、博士的人头费。

    综合以上说的几点,在这些大的背景下,组建新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势在必行。党组对这点看得很清楚,特别是路甬祥院长,还有白春礼院长,从1998下半年夏到1999年,将近半年多的时间,多次指示我们要加快中科院研究生院组建的进度,要进行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

    1999年6月在上海召开的科学院教育工作会议上确立了组建中科院研究生院的基本方针。2000年中,又确立了中科院研究生院“三统一,四结合”具有可操作性的办院方针和两段式培养模式。 “三统一,四结合”很适合我们科学院的这种组织结构体系,到现在对中国科学院大学依然适合。因为我们是一个多法人单位而不是一个独立法人单位,它是多体系,多法人单位的一种组织体系结构。所谓“三统一”就是“统一招生,统一学位授予,统一教学管理”,四结合就是“院所结合的领导体系,院所结合的师资队伍,院所结合的培养体系,院所结合的管理制度”,这是适合我们这个组织体系的一种办学方针。这个改革方案经过党组批准以后上报,在2000年12月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共同批准实施。

    2000年12月以后,就以更名的形式正式组建了中科院研究生院,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节点。首先,它体现了国家需求和中科院改革的客观要求以及我们科学院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其次,“三统一、四结合”,两段式培养模式是切合我院实际的研究生培养的有效形式。再次,两级管理,所为基础。因为上面一级是重点解决学位课教育问题,后面的研究生研究阶段就在研究所。真正培养的基础是在所,重心是放在研究所。这是一个管理层次轻重的认识问题,这也是我们科学院研究生院网络式分布结构的必然选择。这是符合实事求是的科学选择。最后,以博士生培养为主,在科学教育中加强人文教育和创新精神的熏陶是培养新型高端人才的有效措施。一般硕士生的培养两至三年就毕业了,但是博士生可能四年五年毕业,是研究所重要的研究人员,所以重点是博士生的培养。在这里强调的是,所和研究生院重点在所,博士硕士培养重点在博士,这些都是基本的理念,是对研究生院组建以后的这种改革的基本看法。这样一个深刻的体制改革,在邓勇书记为首的研究生院新班子领导下,十几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目前在读的研究生规模已经到达35000人,现在可能已经稳定在40000多人了。

    采访者:组建研究生院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呢?

    余翔林:中科院研究生院在世纪之交组建,并走过艰辛的十余年,其意义在于:

     第一,创建了我国可能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研究生培养的完整教育体系,成为我们国家研究生教育中的一支重要的国家队。研究生也成为我们中国科学院支撑现在,决定未来的一支不可忽视的生力军。

     第二,丰富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位制度。世界上的学位制度都是大学招收研究生和授予学位,国外研究生的培养可以在研究所从事论文研究,但是授予学位必须是在大学。中科院研究生院的设立,建立了国立研究机构,也就是中国科学院可以独立招收和培养研究生并授予学位的这样一种制度,这已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俄罗斯科学院和德国马普学会都特别地羡慕。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和学位制度,在中国和世界高等教育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体现了科学和教育在新世纪合流的大趋势。历史上科学和教育的分离,是源于社会进步和社会职能的分工及科学的分化,随着世界不断地发展,在新世纪科学和教育又呈现进一步合流的趋势,而中国科学院这一研究生教育体制的改革顺应了合流的大趋势。

     第三,从宏观的视野和发展的视角来看,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体制的重要变革,表明了国立研究机构已经成为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新世纪中,科技和教育资源在国家范围内的优化重组,是科技和教育在新时代走向合作交融的良好开端,是科教兴国战略的硕果,也是我院60多年来,除重大科技成果之外的又一个具有深远历史性影响的重要成就,值得总结和思考。